《罗丹先生年谱》封面(何丙仲 供图)
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)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罗丹诞辰120周年之际,厦门市博物馆、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,文博研究员何丙仲编著的《罗丹先生年谱》近日由鹭江出版社出版。
罗丹(1904-1983),福建连城人,自幼苦学书法诗词,形成独树一帜的“罗丹体”。他45岁后定居厦门,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厦门市政协委员,为厦门市政府书写“中山公园南门”匾额,于1999年被列入27位“对厦门有杰出贡献者”之一。
《罗丹先生年谱》分为两个部分,一是罗丹先生的年谱,二是展现其社会影响以及后人对他的缅怀纪念。此外,该书还收录了部分罗丹的文字遗稿。
“为当代人编写年谱、传记,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”何丙仲在该书序言中写道,罗丹生前珍藏的一批旧照片所写的题记,让后人了解到他的家世、家庭以及生平重要经历和交游等情况,为年谱的编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。
“撰写这部年谱的过程,也是我重新且比较全面地了解罗丹先生的过程。”何丙仲说。
相关
钢琴码头“鼓浪屿”由罗丹书写
钢琴码头上的“鼓浪屿”3个大字,是不少市民游客的“打卡点”。鲜为人知的是,这3个字是由罗丹书写的。
1977年前后,厦门轮渡请来罗丹,写下“鼓浪屿”3个繁体大字,用铁皮制作,并刷上红色油漆,还装饰上了霓虹灯。使用了十余年后,轮渡码头改扩建,3个大字被制作成铜字。再后来,随着简体字的逐步推广,1994年前后,“鼓浪屿”变成了由计算机设计的简体字,此前的书法铜字被取下。
不过,不少人觉得,“鼓浪屿”3个字应该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,用繁体字并无不妥。他们纷纷向上反映意见。一年后,由罗丹书写的“鼓浪屿”繁体铜字得以恢复。
为漳州汽车站写招牌 他只收5元纸墨费
香港文化人士王九三接受本报采访时,曾说起罗丹的故事。罗丹声名远播后,国内外求字者络绎不绝。不过,他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,更没有将其作为致富的手段。当年,漳州汽车站请罗丹书写巨大的招牌时,他只报销了5元的纸墨费,还笑称:别人是送来宣纸给他学功夫。
“凡对社会有益的事,他无不倾力躬为。”何丙仲说。作为知名书法家,罗丹甚至连居委会或邻里街坊交代的标语及应景书件,都乐意为之义务效劳。即便在临终前两年,罗丹仍在为福建省“今后推广书法研习问题”,写信向省领导建言献策。